关于全面深化工会改革实践探索、问题挑战与路径思考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化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改革和建设,有效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作为群团改革试点地区,自20*年*月启动工会改革工作以来,在推进增“三性”、去“四化”、促“三转”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劳动关系、职工队伍出现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给深化工会改革提出了新课题和新任务。如何继续全面深化改革,有效发挥工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全面推进工会改革的实践与经验

在中华全国总工会和*市委的领导下,*工会积极落实群团改革试点任务,着力在建机制、强功能、增实效上下功夫,持续推动工会改革向纵深发展。

(一)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工会改革放在全局工作中谋划推进,确保工会改革的正确方向

*工会始终坚持党对工会工作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在党和国家改革的大局中谋划和思考工会改革。

1.自觉坚持党对工会的领导,为工会事业发展争取资源。一是依托区域化党建推进区域化工建。*工会自觉把工建纳入党建大格局中,整合党群工作资源,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借力区域化党建带动区域化工建,最大限度地把广大职工组织起来。二是健全完善政府与工会联席会议机制。*市总工会推动市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建立完善人民政府与工会联席会议制度的意见》,全面规范联席会议的组织机构、会议内容、议题确定、筹备召开及督促落实等内容,构建市、区、街镇三级政府与工会联席会议机制。三是严格落实干部配备要求。工会加强与地区及局(产业)党委沟通,严格落实工会主席按同级副职配备要求。若产业(局)工会主席配备不能满足同级副职要求,市总工会原则上不予批准同意。

2.突出思想引领,团结凝聚职工群众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一是传承弘扬红色基因。*市总工会实施“*百年红色工运资源发掘宣传工程”,对*旧址陈列馆、*会馆(*总工会旧址)、*机器工会旧址、*工人半日学校旧址、顾正红纪念馆等进行修缮及展陈提升;开展工运史研究,编撰《*工运志》《*工会志》。二是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自20*年起,*工会开展工匠选树活动,形成市级引领、区局(产业)协同、梯队建设的工匠培育选树机制。*工会重视劳模工匠宣传品牌建设:建成*劳模风采馆、*工匠馆,开放线上展馆,建成一批区级及产业劳模(工匠)馆;遴选组成市级“百名劳模讲党史”宣讲团,各区局(产业)工会组织“千名劳模讲党史”;开展“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建设劳模育人实践基地;打造“中国梦␎劳动美一一人民城市奋斗有我”*职工直播课堂;制作《*工匠》纪录片、《大国工匠》系列红色抖音短视频;开播劳模工匠电台节目“空中工匠学堂”“劳模来了”等。

3.全面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激发广大职工建功立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工作推进机制上,工会发挥牵头和示范作用,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工会推动、各方参与的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格局。在工作布局上,围绕“七大行动”计划,*市总工会联合各有关部门,出台五年重点行动方案,推进“构建和完善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试点项目,形成“地区综合试点、区域创新突破、国企示范带动、非公典型培育、校企合作共建”的经验做法。在薪酬待遇上,工会从完善激励机制入手推动解决产业工人待遇低的问题。如*电气集团推出职工岗位技能评价体系,形成职工岗位职级序列,明确管理、技术、技能职级图谱的相对位置,技能工人岗位最高职级的收入水平与企业管理层副职相当,使技能人才在企业有价值、有地位。在公共服务上,选取*、*、*等区作为试点,重点在产业工人集中的园区,工会协调相关部门为职工提供便捷服务:完善住房保障措施,多渠道筹措供应公寓、宿舍等类型的租赁住房;优化公共交通网络,完善公交枢纽场站园区布点,鼓励多元化定制班车服务;加强职工文体阵地建设,推动市、区两级文体资源服务向产业园区延伸,建设一批*市职工体育示范基地和体育健身点。在创新劳动和技能竞赛上,*工会将劳动和技能竞赛作为凝聚职工服务中心大局的重要载体,聚焦中央交给*的三项重大任务和“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依托长三角一体化,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广参与的劳动和技能竞赛新格局。

4.创新维权服务机制,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一是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工会形成预防化解劳动关系矛盾“六步工作法”,努力将劳动关系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前端。*市总工会建立“应援尽援”和“零门槛”的职工法律援助服务制度,开展“法律体检”实事项目。*各区普遍建立“法院一工会”诉调对接工作制度,在区总工会同级人民法院设立工作站点,部分工会法律援助阵地设立巡回法庭。“一站式多元解纷平台”覆盖*个区,实现线上委派、委托调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