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习近平讲故事之《“地府”来了》》心得体会

  近日,区党工委组织部组织开展了“读书月”活动,下面我结合读书学习,简单谈一下我读《习近平讲故事之《“地府”来了》》的心得体会。

  细细翻开《习近平讲故事》一书,我瞬间就被《“地府”来了》的标题深深吸引住了,也许是源于读书期间所学的专业被同学们习惯性简称为“地府”(全称为地方政府学专业)的缘故,所以看到这个标题会格外有感触。细读之下发现,文中所讲的故事,恰恰也是本专业所倡导的务实调研、严谨治学精神。由此,也让我对基层调研的本质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基本工作方法,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作为一名从事政策研究的干部,掌握正确的方法做好调查研究工作,为上级决策提供符合实际的政策建议和咨询建议是必备的素养,也是本职工作的重中之重。“鉴往而知来,温故而知新”,如今重温我们党的历史,我从老一辈共产党人在调查研究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中不断汲取着养料,使我逐渐成长为一名更加合格的政策研究者。

  一是基层调查研究要“吃得苦头”。故事中提到习近平总书记曾“三进下党”调研指导扶贫工作,初入下党乡时,因不通公路,习近平一行乘车3小时,冒着酷暑,趟着崎岖山间古道跋涉2个多小时,这段“异常艰苦、异常难忘”的经历,让习近平总书记对闽东贫困有了深刻的认识。主政宁德的两年中,他的足迹遍及闽东各县,数次深入到没有公路的偏远山村调研。如今我们生活、工作的条件较之从前,更加舒适、便利,虽不需要吃“跋山涉水”的苦头,但仍然需要我们有一颗吃苦的心,主动到偏远的、相对贫困的村组中去,真正体验一下那里群众们的所思所想所盼;仍然需要我们有甘愿蹲守田间地头的态度,体味群众对旱涝阴晴的期盼,用脚下的泥土沉淀对群众的真情。

  二是基层调查研究要“把准话头”。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总书记针对闽东贫困的问题,在多次深入一线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滴水穿石”、“弱鸟先飞”的脱贫思想,制定了因地制宜的脱贫方针。作为基层干部,开展调查研究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带着问题下村组,通过调研找思路想办法;要有针对性,不能为调研而调研、“拍个照、留个痕,走马观花”,要围绕问题把准事情的来龙去脉,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透彻;要虚心好学、甘拜群众为师,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和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