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完善街道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调研与思考

  我国街道办事处经历了近70年的发展,在城市建设和管理服务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管理重心不断下移,街道办事处在城市基层治理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经过2019年乡镇(街道)机构改革,××市通过“减县补乡”充实了街道工作力量,增强了街道办事处社会治理和服务保障能力,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主责主业不清晰、工作机制不健全、机构设置不够优化、资源保障不充分等诸多问题,管理体制与现实需求存在不匹配和脱节现象,与党中央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有关要求还有较大差距。2022年全市深化乡镇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后,要求对街道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通过改革完善街道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提升基层治理能力迫在眉睫。

  一、××市街道办事处基本情况

  目前,××市共有街道办事处48个,编制2129名(行政551名、事业1578名),实有人员1689名(行政516人、事业1173人),政府购买服务1246人。街道办事处中涉农街道办事处21个,占总数的43.75%;非涉农街道办事处27个,占总数的56.25%。2019年,根据中央关于构建简约高效基层管理体制的重要安排部署,××市开展了全市街道管理体制改革。

  (一)严格落实规定动作

  按照综合化、扁平化的改革要求,将街道原有的行政和事业机构进一步优化整合,对党建工作办公室、党政综合便民服务中心、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等必设机构的设置以及组建统一的综合行政执法机构等问题进一步明确,全市各街道党政机构和事业单位限额一律明确为10个。取消街道招商引资等工作职责,把街道的主责主业转变到集中精力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上,努力解决街道在基层社会治理方面责任大、任务重、权力小的问题。

  (二)科学推动编制下沉

  在落实“统筹向每个街道调剂编制10~15名”的基础上,为保证编制资源向街道倾斜的科学性,各县(市、区)均成立了“减县补乡”工作领导小组,根据街道地域面积、人口规模、管理任务、发展特点和实际需要制定人员下沉实施方案、下沉人员选调方案。××县平均向每个乡镇调剂21名编制,其中,单是向白壁镇就调剂了41名编制;文峰区向高新技术开发区内的3个街道下沉行政编制21名,有力增强了基层治理力量。

  (三)坚持灵活与统一相结合设置相关机构

  在保证街道机构相对统一设置的基础上,街道可以依据自身特点灵活设置1~2个机构。林州市、龙安区等结合实际发展需求,在旅游业发达的乡镇设置“宣传文化旅游服务中心”,殷都区殷墟保护区范围内的街道在宣传文化办公室加挂文物保护站牌子,健全相关职能,完善队伍建设,努力做到“不仅改头换面,还要脱胎换骨”。

  二、街道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职责界定不明晰

  县(市、区)、街道、社区三者的职责界定宏观模糊。《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八十六条规定:“街道办事处在本辖区内办理派出它的人民政府交办的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等工作,依法履行综合管理、统筹协调、应急处置和行政执法等职责,反映居民的意见和要求。”因此,街道并不是国家法律规定的一级行政区划,街道办事处是市辖县(市、区)的派出机关,主要承担党的建设、公共服务、城市管理、社会治理、安全稳定等综合管理职能。但在实际工作中,上级职能部门将街道等同于乡镇,动辄以领导小组、委员会、办公室的名义下放管理责任或转嫁工作任务,并以检查督导、通报排名作为推动工作落实的方式,诸如“经济开门红”、壮大市场主体、医保缴纳、疫苗接种、招商引资、税收指标